课堂气氛也称之为课堂心理气氛,它是一种观念形态,又是一种给人以实感的教学环境,它是教师通过行之有效的调节方式和艺术手法,引导学生沉浸在所创设的情感气氛之中,使教与学双方感情畅通交流互动。
一、良好课堂气氛的表现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教师语言与情感、学生精神状态、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体可表现为以下几种形态:
1.有疑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引起思维的第一步。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用疑问开启学生的心扉。
2.有猜想。有了疑问,学生即可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对事物的情景展开猜想─是什么样的─应该怎么办。通过猜想在头脑中形成一种求知的心理定势。
3.有困惑。学生已有的知识是有限的,往往会与目前遇到的新问题发生矛盾,出现障碍,自己又无力解决,这便产生困惑,出现“愤”、“悱”状态。“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4.有期待。学生遇到疑难问题且感到棘手时,就期待教师指导、帮助。这里的期待,是希望教师的“点拨”,而不是要教师把现成的“果子”和盘托出;是希望教师教给自己使用“猎枪”的方法,而不是要现成的“猎物”。
5.有惊讶。学生在迷惘中经过教师点拨开窍,茅塞顿开,心理感到惊讶:“呀,
原来如此!”惊讶中又伴有喜悦之情,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次次迷惘,一次次省悟,矛盾不断解决,困难一再克服。
6.有笑声。教师的教学艺术炉火纯青,语言讲述情真意切、幽默诙谐、生动
有趣,就会使学生在艺术享受中获得知识,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课堂气氛和谐,
师生关系融洽,进而会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7.有争议。对学生的疑点、难点,教师除了作必要的分析、对比和指点外,还应留“悬念”、挑“战火”,让他们大胆质疑问难,讨论争议。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独出心裁”,通过各抒己见,把问题弄明白,把疑虑消除掉。
8.有沉思。学生一时难以理解的问题或不明白的疑点,需要认真地思考,反复地琢磨;教师讲解应做到“弦外有音”,留出“空白”,让学生沉思,进一步深刻领会。
9.有联想。教师讲解不要讲绝,应留有余味,言尽而意不尽;要透过有限,展现无限;要启发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展开多种联想──接近联想、类比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以“不全”引出“全面”的结果。
10.有欢乐。课堂自始至终要充满欢乐的气氛,形成兴奋状态。这是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也是课堂心理气氛的基调。要设法排除学生的忧闷、焦虑及压抑感等不良情绪,创造轻松、明快、风趣,活泼等欢乐的气氛。
因此,课堂气氛不可能是一个固定或一成不变的模式,会因教学环境、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师教学风格的不同而各异。良好的课堂气氛除应具有以上特征外,还应处理好活跃与恬静、热烈与凝重、宽松与严谨的关系,使课堂气氛的动与静、热与冷、宽与严和谐统一起来。
二、良好课堂气氛的创设
1.沟通感情法。课堂上教师的感情主要流露在语言、神态、手势等方面。教师语言亲切,神态自然,情绪饱满,自然会消除学生恐惧、紧张的心理,增强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反之,教师语言滞涩,神态紧张,情绪低落,必然会造成学生的不安、沉闷和懒散,使课堂成为一潭微波不兴的死水。所以,有经验的教师都很注意满怀激情,进入角色,用自己的心去碰撞学生的心,用自己的情去沟通学生的情。
2.先声夺人法。讲课的艺术之一就是注重开讲这一环节。课的开始,好比歌唱家定调,提琴家定弦,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歌唱或演奏奠定了良好的基调。若是根据不同的学生对象、不同的教学内容,或设置悬念、或激发感情,或展现意境……这样,一堂课从一开始就像磁石把学生吸引住,学生兴趣浓厚,就能较快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3.挑起矛盾法。“矛盾是打开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有矛盾,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这里所说的“矛盾”,通俗地说就是学习中的“疑惑和不解”。对这些“疑惑和不解”,教师要根据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层一层地逐步挑起,也可由学生自己挑起,教师再有选择地交给学生。这好比在平静的水面投入一颗石子,把学生思考、争辩、刨根究底的兴趣激发起来了。为了不使学生在解决矛盾时无从入手,切忌挑起的矛盾过大。同时,要讲究“挑”的艺术,角度小,方式巧,由趣而起,由小渐大。
4.直观显现法。形象直观的手段很多,如通过影视再现、音乐烘托、实物演示、图画显现……这些手段可创设一种可感可知、有声有色、亦虚亦实的境地,鲜明生动的形象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其兴趣和热情。直观的教具事先要准备好,显现要把握住时机,以突发性、新奇性扣住学生的心。
5.幽默调控法。这里所说的幽默指的是一种诙谐的风趣。教学中教师如果总是运用一种单调、平淡的语言,有可能造成学生感知上的疲劳、精力的分散,导致课堂气氛沉闷,甚至学生的昏昏欲睡。而适时适度的幽默犹如一盘菜肴加入一点味精,解除了学生的疲劳,创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此外,幽默的语言还能把抽象的东西通俗化、形象化,打开学生的思路,帮助他们理解和接受知识。但如果一味追求幽默,既有可能使课堂由活泼走向失控,也易给人以虚浮的感觉。
6.激励竞争法。每个学生都有较强的进取心和好胜心,他们渴望自己的闪光点能在同学、教师面前展现出来并得到肯定。根据这种心理,把课堂当赛场,引进竞争机制,可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并让大脑这台机器,开足马力,充分运转。其方式是多样的,如对学生阅读、解答、练习等情况进行评比,对优胜者或优胜组予以语言表扬、实物奖励等。
7.课外交流法。教师成为学生的朋友、知已,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跟学生交流,多了解学生,也让学生更了解他自己,了解我们教师。既重视学生的学习,也关心他们的思想和生活,使师生之间真正成为合作的伙伴关系。对高校教师来说,善加利用课前或课间时间和学生交谈,了解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进行简短的“攻心战”,以加深感情,或许许多在课堂上无法解决的问题,在课外的交流中就能迎刃而解。
“教亦多术矣”。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其目的都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让他们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因为“学生不是待灌的瓶,而是待燃的火”。当然,各种方法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教学中应是有准备的、随机应变的综合运用,盲目的、随心所欲的、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的噱头,效果将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