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
课堂是一个具有特别意义、特定内容、特殊时空的教学环境。“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学有消极影响的表情与言行。我国心理学家通过调查认为,从学生行为表现的主要倾向来看,可把学生的问题行为分为两大类,一是外向性的攻击型问题行为,二是内向性的退缩型问题行为,具体行为表现可参见表2-3。一旦出现上述问题,处理不好就会影响教学的顺利进行,甚至会使教师陷于尴尬的境地。所以,如何恰当解决课堂行为问题是教师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二、维持课堂纪律的艺术
处理“课堂问题行为”,无论是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对课堂干扰大的不良行为,还是严重问题行为,都要遵循含蓄性与明确性相结合的原则,可根据学生心理特点,随机应变地采用下述方法:
1.委婉暗示法
通常有“课堂问题行为者”,也明知是错,可偏偏约束不住自己。由于总是心虚胆小,或左顾右盼,或时时窥视教师,所以对稍有违纪的学生,只需用相应的暗示,就会使其终止不良行为。在教学中,如发现个别学生打瞌睡、说话、有小动作、不专心听讲时,最好不要停下课来公开批评,可用“以目代言”的方式——投去一束目光,使其从中感到有批评也有关怀,使之有内疚也有感激;或用表情、手势、动作给予提醒,使之知心、知理、知错;或使用模糊语言,如“有的同学……”等等。这样,由于暗示:一是化“有意”于“无意”之中,教师有目的、有意识的暗引,对违纪者其含义不言自明,对他人来说则是一个下意识动作;二是寓情感于动作之中,教师面带笑容,融情入“景”地暗指,使学生感到无居高临下之势压人,而觉得是“平和”劝导;三是置暗示于授课中,既能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使其感到老师对他的关怀和爱护,也不分散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正常教学的进行。暗示有目光暗示、手势暗示、表情暗示、动作暗示、提问暗示、举例暗示等,可根据不同对象、不同时机而灵活运用。
2.走动告诫法
当发现课堂某个角落或某个位置上出现“异常情况”,即“课堂问题行为”时,教师可边讲解、边巡视,走到其跟前稍事停留,或给以得当的暗示,以引其注意。用此方法来监督、告诫、提醒学生,其效果往往能立竿见影,使那个地方的“不安定因素”很快消失。
3.以静克乱法
如果不只一两个学生有不遵守纪律的行为,较好的办法是暂停讲课、板书、演示或实验等,突然的中止、沉默会引起全班同学的注意。这种异常的静态与违纪学生的动态形成鲜明的对比,可促使学生在静中醒悟,停止违纪行为。如有个别学生仍不改正,就把目光转向他,若再不收敛,便可进行善意而严肃的批评。
4.转移目标法
根据教学内容和当时纪律情况,教师在讲授中可机智地临时增添一两项教学活动,让那些“开小差”、“说悄悄话”或做其它与学习无关事情的学生来完成。比如:回答一个问题、演算一道习题、朗读一段课文、完成一项操作……,教师的目的是让他集中注意力,不是要难住他,所以问的问题或操作一定要简单,保证他肯定能回答或完成,当他做对了,给予适当表扬,使他受到鼓励而专注学习。
5.设悬调节法
设悬是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注意力的一种主要手段,它能把客观事物中最敏感的部分展示出来,使学生对事物的全过程或最终结果产生一种意欲穷究的期待心理,从而无法将注意力分散到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上。若设悬配以提问,更可集中学生注意力。一般地说,课堂提问时学生存在着“愿”或“怕”的心理。如果教师点到的学生急于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时的课堂气氛是活跃的,纪律是正常的。
6.以活防乱法
为维持良好的秩序,在课堂上应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激发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讨论问题、争辩是非的积极性……这样,能使全班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状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7.声调控制法
教师应用多种音调技巧捕捉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讲到关键内容时提高音量或降低音量,都能起到良好效果。“低声轻语”能使语言传神;“重调感叹”可使注意力集中;重点内容用高音、重音,不仅可以避免学生精力分散,而且还能淹没学生的“吵闹声”。当学生窃窃私语时运用此法更是有效。
8.语意调控法
过高或过柔的语气都显得“虚假”,所以要特别注意语气与内容保持一致。有时可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控制学生注意力;有时可用情趣横生的语言,令其全神贯注、无暇邪思;有时可用“弦外之音”促进课堂纪律的好转。
9.新异刺激法
新异可引起学生注意,其媒介可以是语言,可以是事例,也可以是实物。当许多学生有“课堂问题行为”时,可结合教学内容适时、适当地选择一些有关的名诗、警句、寓言、奇事、趣闻、轶事或某些挂图、标本、仪器等实物来刺激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可使各种“小动作”受到抑制。
10.正面提醒法
遇到较差班级中较多学生违反纪律,或当学生普遍轻视课堂纪律时,或当多数学生思想偏颇、行为异常时,或当出现个别行为公然影响多数学生时,教师应当机立断进行正面提醒或“当众”批评,这也是不失师尊、不失教师本色之举。虽占用了有限的时间,但从根本上维护了教书育人的宗旨。它可扶正将倾的心理和维持应有的教学秩序,可换回求知的欲望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
课堂批评应力求达到批评一次就不再犯。若是每每重复着相同的话题,又每每看到不应该出现的问题,那执教者就应反躬自省了,就应向教材与教法讨答案。说到底,防止“课堂问题行为”发生的根本途径是努力提高教学艺术。换言之,纠正学生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只能靠教师的组织才能,靠教师的热情、耐心和巧妙引导,而不能靠教师的“火气”和“威风”、“歪招”和“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