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书是进行直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是设计与运用书写在黑板上的文字、符号、线条和图像等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认知过程的教学行为。一个优秀的板书,能使知识概括化、系统化,为揭示知识归类提供必要的观察材料,使师生随着板书的进程开展教学;又能显示教学思路,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理清教材脉络,强化直观形象,加深理解记忆;还能使学生准确、系统地了解知识的主体框架结构,加速新知识向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迁移,促使学生的认识发展,决不能因为运用多媒体技术而忽视传统板书的价值。本文以板书的设计及使用为题谈三方面的内容:
一、板书的设计原则
1.目的性原则。板书应有鲜明的目的性,切忌随意挥写。板书应根据教学目的与要求精心设计,对其内容、步骤和布局要有周密计划,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写在何处,教师要心中有数。
2.条理性原则。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逻辑关联,使板书构成一定的系统。无论是简单的概括还是复杂的综合,都应条分缕析、层次分明。板书要做到编排有序、体例一致,并注意内容之间的前后呼应、左右相关;用字遣词也要字斟句酌、前后照应。
3.概括性原则。板书应有主次之别、轻重之分。板书不是讲解内容的实录,而是画龙点睛的启示、讲解内容的主体框架。所以,板书内容应高度概括,文字不能过多,过多则“抄黑板”用时过长,减少了讲课和其他活动时间。
4.重点性原则。板书时,重点内容要以工整及稍大的字体写出来,也可在重点下面用彩色粉笔做出标记;对需要相互比较的内容宜对应着写,对联系紧密的重点内容应安排在一起写。
5.精炼性原则。板书要少而精,应做到提纲挈领、简明扼要,但意义要深刻完整,以使学生看得明白、记得牢固、思考深刻,而不能事无巨细,将教学内容像流水账一样全部搬上黑板。
6.科学性原则。板书的内容必须正确无误、恰当合理,即准确无误地使用最简洁、最精练的文字,高度地概括教材原意。不仅要严密、系统、合乎逻辑,而且要明确、规范、合乎语法,能准确地反映出内容的本质和教师讲解的原意。
7.实用性原则。板书设计的实用性包含多方面要求,比如:为了讲求实效,不仅要有固定的预设性板书,而且要有随机的生成性板书;不仅要有勾勒思路为主的主板书,还要有起补充、说明作用的副板书等。
8.美观性原则。板书不仅要“中用”,还要“中看”,即形式美:一是文字美,包括文字端正和字体秀丽;二是结构美,指各种格式的板书都应协调和匀称,布局合理;三是色彩美,指恰当地运用彩笔,强化学生的感知;四是图示美,包括图像美和图案美。
总的来说,板书设计要体现“少”、“精”、“活”。“少”是板书的基础,“精”是板书的核心,“活”是板书的关键。板书设计要“少”中有“精”,“精”中求“活”,并且要做到讲、解、写、画密切配合,声、情、形、神和谐统一。
二、板书的设计类型
板书可分为主板书和副板书,前者是由教材顺序、内容纲要、主要概念、公式、图形及重点例题等组成;后者则是在教学过程中因学生听不清或听不懂,或作为主板书的补充,或作为重难点的注脚而随时书写的文字、符号等。主板书应高度概括,用之有序;副板书则应灵活多变,用于临场解惑、纠错等。常用的板书类型有以下几种:
1.纲目式。这种板书是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和综合、概括和归纳,是用精要的文字语词,反映知识结构、重点内容和关键所在的纲目。一般包括:提纲和要目,重点和难点,重要的概念、原理、观点、论证、示意图等。它是教学顺序依次(可通过编号形式)书写而成的,是板书中最普遍、最常用的一种形式。
2.分析式。这种板书,是指在教学中按照分析法的思维过程,依据探求理论问题的途径或事物发展的脉络书写而成。技术、管理、会计、统计及某些推理计算类课程的教学常用此形式。
3.框架式。对某些较复杂的教学内容,特别是同类或相关知识的复习,可根据纵向发展的方向和结构体系,按归属关系,用大、中、小括号,或关系框图的形式,对要讲解的知识点分别归类进行整理,形成体系。
4.提问式。把纲目式板书的条目用问答的形式写出来,通过一连串层层深入的提问,步步引导,促使学生思考,在深度、广度上开拓。由于这种形式更接近于人们的日常思维过程,因此可以充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5.表格式。通常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基本概念或数据的对比教学中,尤其是在复习某些知识内容,比较某些概念异同及变化情况时,为帮学生归纳总结,使学生掌握数量关系及一般规律,可分门别类列成表格加以比较、区分。
6.图文式。对于教材内容抽象、难懂的章节,可依图助教,讲解结合图形,理论联系实际,直观明了,如对某些物体结构,以及物质间的相互转化,或概念间的联系,常采用图文式。
此外,板书还有比较式、放射式、方阵式等。鉴于板书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发展和完善。但教师不论采用何种形式,都应遵循主板书少而精,且从左侧写起的原则,保持整洁,并保留始终。黑板右侧留有少许板面以供副板书之用,可用后即擦。整个板书要有利于学生当堂消化知识,便于学生记录,并使学生下课后能看出这次(节)课的重点内容和教学过程,以备学生课间或课后复习之用。
三、板书的使用要求
好的板书,应字体端正、图形规范、布局合理、层次分明……这是板书的基本要求。板书的高阶要求是能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能与教学方法相互匹配,成为教学内容的加工场所和展示园地,成为教学方法的体现和补充。为此,板书在使用时应注意做到:
1.不同课型使用不同的板书程序和板书量
(1)主体板书型。概念阐述、原理讲解、公式推证、过程分析、结构解剖等课题的板书是学生赖以接受教学内容的依托,是教师借以展现教学内容的解剖图。因此,板书作为教学手段的主体,应有相对的条理性和要点性,使用时可采用如下方法:一是先书后讲,如板书量较多或板书速度慢者,或是一些精细图表。二是先讲后书,如某些抽象概念、原理、结论。三是边讲边书,这是常用的方法,尤其是用图表配合讲解的课题,最好边讲边画,逐步展开。实际教学的基本应用规则是:具有启发性的教学内容,写在推理过程之前;知识结构比较复杂的教学内容,则宜边板书边讲解;具有结论性的内容,应待瓜熟蒂落,写在分析推理之后,以起画龙点睛之效。
(2)辅助板书型。在操作课、实验课、习题课、讨论课、复习课等课型中,板书只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用于书写课题名称、实施步骤、操作方法、要领口诀、观点结论等,为学生提供一个启发与参考的备忘录。其板书的程序可以是:①先书后做,适用于不能中断操作的课题;②书做相间,适用于后续操作要由前导操作而定的内容;③先做后书,适用于要求从实验、操作、练习、讨论中总结要点或分析实验现象的课型。
(3)预制板书型。多用于需较详细图表配合的专业技术课及实验、操作、训练等实践教学。这种板书,出示应讲求适时。提示性板书,应放在讲解之前出示;结论性板书,应放在推理之后出示;讲解性板书,应放在讲解之时出示。
(4)即兴板书型。由于教学是个动态过程,教师常常依据即时需要作出附加的解释,这种“计划外”的临时板书,通常是书写在副板书区域之中。如果遇相当重要性者,也可纳入主板书的框架中,但应加以控制,不宜过多。
2.开发使用有形化符号系统。抽象内容的文字板书甚至教师的情感可以用鲜艳的彩色、特殊的符号、图示、表解而逼真地表达出来。具体做法如下:
(1)关系结构。理论型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多是事物间关系的表述、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描绘分析,它们多数可以有形化,如示意图、结构图,或者用列表的方式对类似的事物进行归纳对比,将事物关系有形化。
(2)临堂绘图。对实践型课程来说,尤其是设计、机械制图等课程,可通过临堂绘制图形的方式进行教学,边绘制,边讲解,边启发,将图形的绘制过程变为教学过程。相比PPT课件,临堂绘图便于改动,也可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及时把握,更能加强课堂感染力,集中学生注意力。
(3)特殊符号。在文字板书中,有时利用某些特殊符号或鲜艳色彩的视觉强刺激作用,来表达教师的提示、警告、赞赏等意蕴浓郁的情感。例如,常用“~~”、“*”等彩色符号来标示重点,或直接用红、黄、绿等鲜艳彩色笔书写关键词等,以醒目地表达教师的提示;而画得较大的“√”、“×”,以及迭用的“???”和“!!!”则是带有强烈情感刺激作用的评价、警示、赞赏等。
3.板书技巧
(1)书写技法。板书的书写姿势一般采用侧身书写的姿势,字体大小一般以后排学生能看清为宜,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分别采用正楷、行楷等,字迹应正确、清晰、匀称,切忌出现错别字、自造字或潦草难辨。
(2)行列平衡。优秀的板书应行间疏密适宜、行列整齐,但因书写大都站立面壁而书,常见字行写不直,很不整齐美观。因此,在板书时,要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不断调整和正确使用最佳书写区。最佳书写区的宽度只能在视平线上最大,书写时,在视平线上每行最多只能写8个字,超过8个字就应当移动脚步,移动时两脚距离仍然保持不变。在视平线之外两行,每写6个字就要换一次;依此类推……
(3)布局合理。在板位安排时,应当注意整体效果,合理布局。一般来说,应将板面分出若干区域,譬如标题区、推演区、绘图区、便写区等。标题区比较重要,需要学生注意和记录。通常位于左侧上边,字写得比较庄重、醒目;推演区因内容较多,又要随写随擦,所以应单辟一区,以左右之中为宜。绘图区不一定太死,可根据图的多少和难易而定;便写区是处理临时情况用的,通常靠右,以免干扰其它区。若与PPT同时使用,在设计使用时应考虑预留一定空间供银幕投放所用。
看似简单的一幅板书,其实是一件艺术作品: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它是教学的精华、讲解的提纲;在学生的笔记本上,它是教学内容的浓缩、复习的提示、思维的引线……请重视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