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教学中,借助计算机技术,将文字、图像、视频、声音等多种素材有机结合的多媒体课件,以其生动直观、传达信息量大等优势被教师广泛采用,并付诸于课堂教学,而如何制作与应用则逐渐成为现今教师需要掌握的不可或缺的知识与技能。
一、多媒体课件的理解误区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要求教师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教学手段扩大课堂的信息量,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但在实际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在制作与使用过程中存在诸多误区。
1.为用而用。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我们首先要明白它只是一种教学“辅助”工具,担当的是补课堂之短的角色,并非可以用来完全代替其它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其它教学手段难以解决或不便解决的教学问题。但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学内容能用到多媒体课件的则必会应用,不需要用到的也尽量应用,而且在课件设计时,往往抱有唯新、唯美的观念,使得课件过于华丽。事实上,多媒体课件应是因需要而使用,能够用传统教学手段解决的问题,我们就没有必要再去费时费力地设计多媒体课件,并非为了使用而使用。
2.重形式而轻内容。多媒体课件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把抽象问题形象化,生动直观,增大教学信息量,为突出重点、攻破难点、实现教学目的服务。在课件的引导下让学生看到书本上看不到的东西,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的记忆更深刻、持久。但是,有些教师过于重视课件的技术含量或美工设计而追求制作工作的复杂化,采用Author ware、Director、Flash等软件,不仅花费大量的精力,使用时还力不从心。其实,就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功能的实现而言,使用PowerPoint基本可以实现。有些教师还使用一些不相关的素材企求达到提高学生兴趣的目的。比如,在新课程导入过程中,为让自己的开场更吸引人,在课件中大量使用与该课程相关性不强、甚至没有什么相关性的动作、声音或整段视频等来吸引学生的眼球,学生“只记得新颖夸张的动作和声音,对于内容则没有多少印象”。这种不顾教学内容的需要而纯粹为提高学生兴趣的做法不仅违背了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初衷,还让多媒体课件变成了课堂教学的负担。
3.过度依赖多媒体课件。现代教育资源丰富多彩,教师在备课时能够收集到大量的资料提供给学生,课堂就成了各种资料叠加的课件展示会,甚至有些教师离开了多媒体课件就无法开展教学。有的教师则将“板书”内容搬上了屏幕,上完一节课黑板上几乎空白,把课件当成“先进”的板书工具。这样的应用只是减轻了教师教学的工作量,减掉了课堂教学的板书等环节,却省略了学生利用老师写板书的时间进行思考的环节,剥夺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和感悟空间,不利于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利用课件扩大课堂教学信息量的同时,可能会使教学进程加快,使学生在课件的画面切换间目不暇接,不但笔记记不上,而且思维也跟不上,导致学生不能充分理解教学内容,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其学习积极性。
4.忽视教师主导作用及学生的主体地位。课件的运用是为了使难懂的、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形象、通俗易懂,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有些教师只是将教师的教学过程由多媒体取代,教学中不仅将文本、录音、挂图、模型等教学媒体输入电脑,还将教学过程中的内容引入、概念给出、过程讲解、实践操作、知识总结、练习巩固等统统输入电脑,教师仅仅充当多媒体计算机的“操作工”或“讲解员”,成了多媒体的附属品,而丧失了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当教师在整个授课过程中忙于点击鼠标、埋头读课件时,忽视了学生的反应,与电脑交流的时间远大于与学生交流的时间,学生仍然是被动的接受者,没有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师生间没有有效的互动交流,教师无法及时了解学生实际学习效果,又如何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呢?
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1.合理选材。在制作之前,教师要充分做好选材工作,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投入。这里的“材”不仅包括“教”材,也包括图片、声音等素材。首先,内容要选择那些学生难以理解、教师不易讲解清楚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特别是那些能充分发挥图像和动画效果的、不宜用语言和板书表达的内容,并不是简单的“黑板搬家”、“课本拷贝”,没有必要面面俱到,主要是为了突出教学重点、攻破教学难点,扩充课本之外的知识。因此,在选材时就要多动脑筋认真研究教学方法,合理选取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真正服务于教学。其次,结合教学内容选取合适的图片、声音和视频等素材。这些素材的搜集与处理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注意平时的搜集与积累,可在自己的电脑中建立一个课件资源库,将收集到的图片、声音、文字的资料分门别类保存起来,以便使用。素材获取的途径有:课程配套光盘、互联网,也可以通过数码设备如DV、数码相机、扫描仪等获取。
2.精心设计。课件是否符合教学需求、其使用效果怎样,关键在于课件的设计,主要包括教学设计及课件框架设计。首先要进行教学设计,它是制作多媒体课件的前提。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从教学内容与多媒体的互动关系入手,选择合理的表现方式,为多媒体课件设计出最具互动性的方案,切忌为了表现自己驾驭多媒体的能力而不问内容。理论课应注重对情景的设计,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以便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实践课则重在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如计算机中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则重点应在教师的操作演示上,课件仅是对教学内容的辅助,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来展示它。所以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不能仅仅追求动态效果、直观性、演示性等,而是要符合各门课程自身规律,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优势而弥补其不足。其次是课件框架的设计,包括:页面的布局、层次的设计、素材的表示形式、页面与页面之间的跳转、交互设计等。框架的整体设计有助于把握课件制作的方向,也使课件制作更趋于模块化。
3.精心制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能够用于课件制作的工具软件很多,它们各有所长。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自己对计算机掌握的熟练程度和课件制作功能的了解程度,选择最恰当的软件进行制作。这样既能事半功倍,还能使制作的课件达到较好的效果。
对于一般教师而言,在课件制作时选用PowerPoint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它能方便地将文字、图像、动画、音频和视频素材插入到演示文稿中,其模板与素材也十分丰富,还有非常强大的超链接功能,能让教师在短时间内制作出一个生动美观的课件。在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PPT课件的首页:首页是教师正式上课前展现给学生的第一个页面,内容要简明,但注意画面要协调美观,开始就能吸引学生的目光。一幅符合本次教学课题的画面加上简洁的课题词,让学生即时了解教学内容,或再配上一段符合主题的音乐,可使学生以轻松愉悦的状态进入学习。
(2)PPT课件的目录:PPT课件的目录要简洁。完整的目录应该具备:标题、导航条和退出按钮。这个页面的特点是内容丰富,风格简洁、统一,整体色调要较平和,让人看上去一目了然。
(3)对文字的处理:一般在PPT课件中少不了文字内容,有时只有少数的几个作为注解,有时需要很多文字,在处理文字时要注意:文字较少时可采用相对较大的字号,可在空的地方插入一些不太容易引人注意的图片或Gif小动画。文字较多时注意不要让文字布满整个屏幕,没有给边缘留下足够的空间,这会给人一种压迫感。在完成所有的文字输入及编辑后,要注意通过播放保证不丢字。另外,尤其要注意整个课件中各级标题的层次,保持前后统一。
(4)对图片的处理:在处理图片时,要注意结构、布局要合理。一个页面里有较多的图片同时出现时,图片和图片之间不要有重叠,并且尽量对齐,或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松紧要得当;图文混排时要注意重点突出,不要让陪衬的其它配件喧宾夺主,文字尽量不覆盖在图案上;自定义动画设置要完整。
(5)按钮的设置:在PPT课件中按钮相当于日常生活中的交通工具,它可以采用文字、图片或图标来设置。一般来说,在主目录里除“退出”按钮以外都采用文字作为按钮(即导航条),而在具体的内容里,一般采用图标作按钮。在设置时要注意:按钮的大小、位置要适当。尽量放在底部角落里,不要覆盖在要表达的主要内容上。按钮尽量不要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但在需要时能让操作人很容易找到,而且效果相同的按钮尽量使用统一图标。
(6)超链接、动作的设置:一个完整的PPT课件中存在着大量的超链接和动作,在设置完这些链接和动画后一定要通过播放来检查一下链接和动作的正确性,以防出现死链接或不应有的动作,这是保证PPT课件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7)整体色调、风格的协调:一个合格的PPT课件其整体的色调、风格应该是相互统一的,主要体现在对背景色的处理上,切忌花哨、凌乱。没有特别的需要一般不要更改背景设置的色调或风格。可以通过设置“设计—颜色”里的各种主题颜色来调整你的PPT课件背景风格,设置时要尽量不要改变基本色彩,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渐变,来达到和谐但不单调的目的。此外,根据心理学中无意注意现象,我们应在不同的授课时段采用不同的色调与风格,尤其是在每次课的后半段时间,如第4、5、9节课等学生较易产生疲劳的时间,可运用对比稍强的色调或风格突出内容,刺激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对于较专业的教师而言,且要在课件中实现一定的交互性,则可以考虑用Authorware、Dreamwaver、Flash、课件大师等制作功能完整、交互性强、界面好的软件,它们都可实现较强的交互功能。
最后还要注意多进行交流,博采众家之所长,为我所用。倘若随书附带光盘或电子课件,不妨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与教学要求进行深加工,让课件折射出自己的智慧;倘若碰到技术上的具体难题可到互联网络上搜索求助,或许你长时间苦思冥想解决不了的难题,在技术要求上仅是一个细节设置而已,不妨学学“拿来主义”,不断地从书本、教学光盘、互联网等各种途径学习软件的使用方法,进一步拓展视野,制作出完美的教学课件。
三、多媒体课件的应用
在精心制作了一个优秀的课件后,如何适度、恰当地使用课件,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活跃教学气氛、提高学习效率,实现课堂教学效果,在操作时应做到“五留”。
1.留“心”。为了将多媒体课件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在上课前,应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手段,熟悉课件的运行环境、操作过程,经过多次修改与测试,保证课件的正常使用;还应深刻了解教学目标、熟悉教学内容的特点、结构安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有效组织和调控、灵活掌握课件的呈现时机,方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经常看到,同样的课件,不同的教师运用,最后的结果大不相同。如果不事先进行预演、熟悉内容,是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的。
2.留“情”。我们教学一贯注重言传身教,先进的教学手段不应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板书、语言描绘、手势比划、模型展示、实物演示、师生情感交流等传统做法仍然是十分有效的,只有教师综合利用和发挥各种手段的优势,才能达到一种完美的结合。
3.留“时”。多媒体教学中要给学生留有足够做笔记、进行思维活动的时间,要注重学生的学,让学生的学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确保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内容,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留“板”。黑板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交流知识、经验和自我体会一个不可缺少的地方,一个考虑再怎么完善的课件,也不可能完全适合每个班集体的教学需要,板书的作用仍是极其重要的,它是教师在教学中对所授知识的加工,是学生在教师边讲边书的引导下理解、接受新知识的过程,是教学内容不可或缺的环节。因此,教学中适当的板书、板图是非常必要的。
5.留“动”。学习的过程需要师生的互动交流,否则将会使教学变得枯燥乏味,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兴趣。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对象,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参与教学,参与知识的收集与整理,参与问题的讨论与研究,参与实践的操作与训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有效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