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偏差的表现
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引起、维持以及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教师教学行为水准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目前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偏差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目标明确是对教师教学的最基本的要求。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目前高校课堂教学中出现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不明确、教学重点难点不突出等一些现象。如一些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时,未结合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罗列目标,急于求成,妄想“一口吃成个胖子”,并且为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只求数量不求质量;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认知领域的目标而轻视情感领域的目标,只注重文化知识的教学而轻视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的培养等;一些教师一堂课下来,除了让学生记住了一些笑话,让学生哈哈大笑之外,仔细想想这节课到底讲了哪些教学内容,却发现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没有讲到。这些都反映出高校教师教学目标不明确或把握得不够准确。
2.教学内容泛化。高校课程意识的确立和教材资源的开发使教学从内涵到外延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部分教师由于对教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有效的参与和把握,或者为了炫耀自己知识丰富程度和专业水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教学内容泛化的现象。其突出表现有:专业味不浓,把课堂教学联系生活实际变成一种装饰;教材受到冷落,教材特有的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等;还有一些专业课丧失自我,异化为其他课程教学内容等;一些教师急于向课外延伸、拓展,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能力,导致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而没有讲出来等等。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应该坚持以课本为主,适当地补充一些教学内容或者引入一些开发的课程资源,切不可本末倒置,陷入盲目,浪费非常有限的教学时间。
3.教学方式较为单调。众所周知,多样化的教学能为学生提供思考、表达独特见解的空间,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有意识、有兴趣、有责任心地去参与教学活动。然而,目前很多高校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普遍是课堂讲授和板书或者PPT课件。在所做的37次随堂观察中,讲授、板书等行为占整节课的80%还多,其余的行为所占时间比较少;课堂上,大都由教师传授,学生被动吸收和机械操练,致使学生听课枯燥乏味,课堂气氛相当沉闷,出现学生上课玩手机、瞌睡、看其他书籍甚至逃课现象。即使有些教师改变一下教学方式,如上讨论课,但教师不能很好地控制课堂气氛,不懂得如何及时引导和帮助,课结束时不了了之;还有的根据课程需要使用多媒体播放视频短片时,仅有教师观点和建议,没有学生的声音,没有师生间的对话。这样,大学课堂上就只有“教师的声音+知识的传递”这种单调的教学方式了。
4.对学生的引导不到位。“引导”即启发、诱导之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而学生是在教师引导下发挥主体作用的,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从研究结果来看,能引导、启发学生思路的高校教师最受学生欢迎。然而,有些教师采用先入为主的引导,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可谓“穿新鞋,走老路,老路愈走愈不通”,严重制约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常按自己的见解来解释教学中的问题,唯恐学生不懂,面面俱到,忽略了学生的感悟体验;还有些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方式,只要完成这一节课教学就行了,不会想着如何去引导、启发学生之类的问题。
5.师生互动缺失。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不够,缺少互动。一些教师一般多选择与学生群体进行交流与互动,与个别学生的交流大多是点名回答问题;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常无意识地问一些“是吧”、“对吗”、“明白吗”等简单的应答性问题,多数情况下是一种虚假性的交往;还有一些教师认为,课堂上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听,不容许质疑。于是就出现了有些内容学生希望老师能讲得深点,结果老师以为学生的基础不好而刻意讲得浅些,希望所有的同学都能够理解;而有些内容学生不感兴趣,希望老师讲得少些,结果老师却自以为很重要,啰啰嗦嗦地没完没了,致使很多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二、高校教师有效课堂教学的建构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行为得以实现的,如何打造有效的高校课堂教学呢?针对以上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出现的偏差,笔者认为,构建高校有效课堂教学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
1.内容清晰。是指教师向全班呈现教学内容应该清晰、明确,它是高校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它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内容时需使要点易于理解,强调清晰而准确地解释概念,使学生能按逻辑的顺序逐步理解。如果教师教学目标明确、内容清晰,那么呈现教学内容时就可以少花些时间,而且学生也易于理解,教师也有更多时间用于讲授教学内容。内容清晰的教学是一个复合行为,它与许多其他的教学行为相关联,诸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策略等。要做到内容清晰,不仅有赖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入分析和把握,还要对学生的需求有准确、深入的了解。总之,内容清晰的教学对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实现有效教学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高校教师授课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做到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逻辑性强,便于学生理解。
2.任务导向精确。在高校课堂教学过程中尤其重要,它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也是避免教学内容泛化的一个关键的课堂教学行为。它是指把多少课堂时间用于传授教学任务规定的学术性问题。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授课应有明确的任务目标。教师要适时、合理地补充或者开发一些课程内容,给予学生任务,让学生有压力地去完成某件事或解决某一学习任务。要实施好任务导向这一教学行为,教师在课前教学设计时,必须回答以下问题:(1)我讲课、提问准备用多长时间,鼓励学生发言或独立思考又准备用多少时间?(2)我组织教学并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准备用多长时间?(3)我评价学生学习行为准备用多长时间?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可以帮助教师在课前就设计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多少教学任务或者补充多少教学内容,以及学生能够掌握多少知识。实现任务导向这一教学行为,教师必须要使学生做好学习你要讲授的内容的准备,让他们接受并愿意学习。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绝大多数教师把大部分时间用于讲授切题的教学内容,而不是先把时间用在那些学生有可能需要、愿意接受的过程和内容上。这是高校教师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也是导致教学效果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3.多样化教学。这一行为是指多样地或灵活地呈现教学内容。我国学者叶澜以“什么样的课才算好课”为题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她认为,“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的课就可以算是好课了。“扎实”即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充实”的课是有效率的课。“丰实”的课是有生成性的课,即这样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在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平实”的课是常态下的课,课堂里要有相互的讨论和思维的碰撞。“真实”的课是有待完善的课,课是值得反思的,需要去重建的。要想使高校课堂教学达到这个结果,教师必须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授课,比如用挑战性的问题、热情的赞扬、多样化的视觉效果(多媒体的画面、实验演示)、把学生的想法和参与纳入教学的某些方面等。在研究中发现,低效的高校课堂教学,主要表现在教师一堂课一直用一种教学方式授课,或对学生在课堂上睡觉、玩手机、逃课等现象不闻不问等,只是想着完成40分钟时间的教学,好像其他的事情与己无关。所以,教师要在高校课堂教学中实现有效教学,多样化教学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
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与教师的任务导向和教学内容覆盖面相关。教师的任务导向要求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最多的机会和时间,去学习那些他们将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和材料。“缺乏学习者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教学活动,一定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因此,在高校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学习的兴趣要靠培养,也要激发感染,才能诱发出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以良好的体态激发兴趣。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运用有声语言外,还可以恰当运用身体语言,用亲切和蔼的面容、期待的目光、适当的手势动作,来发挥体态对口语的深化和补充作用,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2)以优美感人的语言激发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深刻地指出:“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种最重要的创造工具。”教师严谨、简洁、精练、准确、风趣的教学语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促进记忆的持久、思维的活跃和想象的丰富,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的实效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3)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激发兴趣。比喻恰当,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能加深学生理解与印象,巩固记忆。
(4)以形象幽默的漫画激发兴趣。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漫画会使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师生互动。就是师生在课堂教学情境中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这一行为是影响课堂教学气氛的重要因素,也是高校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行为。一堂充满生机的课应该是师生共同活动的结果。师生互动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活动;二是学生间的相互活动;三是学生群体间的相互影响。面对某一学习内容,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对学生能力培养、品德塑造有价值的东西,通过自身的理解和感悟去影响学生。在课堂上,要允许、鼓励学生就学习内容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要实现恰如其分的师生互动,在教学设计中要精心设计适时、适量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话题,设计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激情,启发学生的思维,为课堂互动打下基础。在互动过程中要鼓励、诱导学生积极参与,注意调控课堂,使课堂活跃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