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不仅是一个静态教学的场所,也是一个动态生成的环境,不仅需要课前精心设计,备好“七大点”,周全考虑即将发生的各种情况,还要在课中灵活驾驭教学过程,把好“四个度”,且巧妙应对意料之外的生成信息。通过“静”与“动”结合,寻求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平衡,从而演绎生动而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课前备好“七大点”
所谓“静”是指教师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场所是相对固定的——一个学期甚至一个学年所教的是同一批学生、同一门课程、在同一教室或实训室,这些固定的因素就给教师的课前准备提供了设计蓝图。
1.明确“引发点”。引发点就是可以引发出许多知识的某一“基础知识点”,如基本理论概念、基本操作原理、基本规律等。因为在教学中,新知识引入阶段出现的概念一般是基础概念,新技能学习也都以基本操作为基础,以后的知识或技能大都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因此,备课时,一定要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水平,明确基础知识点,教学中更要讲深、讲透、讲活,为学生以后的学习铺路、奠基。
2.架设“衔接点”。衔接点就是由旧知识向新知识过渡的地方。它就像一座桥,架设得好学生能顺利“通过”,掌握的知识或技能是整体性的;架设得不好学生便不易“通过”,掌握的知识或技能是零散的。因此,备课时要根据本次课的教学内容,挖掘知识或技能的“衔接点”,为学生实现知识或技能的正迁移做好助导。
3.突出“关键点”。关键点就是教学重点、要点的精华,是重中之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内容,若能呈现得当,即可使学生收到以少胜多和“灯亮一盏,光照一片”的良好效果。因此,教师备课时,不仅要熟悉教学内容,还要在梳理和整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点”,为学生掌握知识或技能点亮明灯。
4.攻克“疑难点”。疑难点就是学生在学习时难以理解、难以掌握或感到困惑的地方。它是教学中的暗礁,易给学生学习造成障碍,影响教学效果。哪些是教学中的疑难点,不仅根据教学内容的本身难度而定,更要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接受程度而定。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综合考虑,进而发现这些可能存在的疑难点,并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点明疑点、讲清疑因,帮助学生“消化”疑难点。
5.杜绝“薄弱点”。薄弱点就是教学内容中潜隐的易错、易混、易漏、易误解的问题,通常表现在学生的作业、实践或考试中的细微末节处,也是教师平时教学经验的积累,或是失败教训的总结。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依靠平时的积累及对学生的了解,事先从教学内容中解读出学生易出、常出、可能出的薄弱点,在教学中适时扫清,在问题未发之前予以杜绝,以防患于未然。
6.抓准“特色点”。特色点就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闪光点,也是学生的兴奋点。任何事物都有其特性,教材、工艺、设备也不例外。在备课时,若能抓住这个闪光点,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兴趣,通过案例、视频、图片、实践操作等多种方式吸引学生的学习视线,必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发现“交汇点”。交汇点就是“道”“业”相交之处,即教学内容中寓德育于智育的地方。很多知识、技能的教学过程,正是学生道德观增强、信念和性格形成、强化的过程,教师在备课时要善于发现这个结合点。通过联系先进人物、典型事例等途径,使职业技术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通过发明创造者的开拓精神,使刻苦勤奋与求实创新相结合。这也正是引导学生端正学风、提高修养的重要性所在。
二、课中把好“四度一突变”
所谓“动”是指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动态过程,如何驾驭这个动态过程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把好“度”。一堂成功的课应如奏乐,教师就是指挥者,根据主旋律,达到曲调抑扬顿挫、音节疏密相间、结构组织合理、节奏和谐优美的目的,使整个环节有机相联,这自然会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使学生在乐趣中增强感知效果,提高学习质量。
1.把好“进度”。教学进度这里是指课时分配。课时分配在备课时应该已经确定,在教学中不随意变动。然而,不变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变动是绝对的、经常的,因此,进度是个变量而不是绝对值,课时分配可根据教学进展和学生学习需要相继调整以更切合实际,做到随机应变。当然,变也有一定量的限制,而非盲目、随意的,其范围应在教师备课的预计值之内。
2.把好“速度”。教学速度是指在单位时间教学信息量输出(语言表达)的快与慢。速度太快,没有间断,犹如“匆匆赶路”、“连珠炮发”,把学生弄得紧张疲劳,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其结果必然是欲速则不达;速度过慢,或拖沓松散,或“慢条斯理”地繁琐说明,会使学生精神松懈、厌倦无聊。即使快慢适中,若单一不变,没有节奏,也易引起学生一种习惯性抑制心理,降低学习热情,甚至起催眠作用。成功的教学速度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快慢交替,有时舒缓徐慢,有时一泻千里,有时停顿间歇,变而有度,变而有序。
3.把好“密度”。教学密度是指教学安排的疏密程度。“密”是当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时,教师要趁其方兴未艾时,牵引学生的思绪,或讲或议,或辩或练,使教学重点完成于此。“疏”是当学生要记录内容时,应放慢节奏,恰当地配以板书;当学生展开联想时,应以声传情,辅之以适当手势;当学生要充分思考、演练时,应多做停顿,给予指导。把握好密度,使课堂气氛疏密有致,收放自如,有起有伏。
4.把好“浓度”。教学浓度是指教师在教学时所流露出的情感,包括神、色、行、声。神应以热情、庄重、聪颖为佳,色应以慈爱、恬静、文雅为上,行应以大方、爽利、敏捷为好,声应以清晰、洪亮、幽默为优。教师要通过生动的语言、真切的教态、形象的手势、传神的目光,吸引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教师语言和情感的感染中接受教学内容。
5.巧妙应对课堂突变。面对精力旺盛、思维敏捷的学生,出现一些突发或偶发的状况不足为奇。教师可以把此看作既有助于打破课堂沉闷气氛又使自己教学艺术有用武之地的机会。首先教师要养成敏锐的观察力,对课堂上的“气候变化”有敏感性,及时发现学生细微的心理变化;其次要有准确迅速的判断力;再次要有果断采取适当措施的机智。比如,一位数学教师讲解例题时,因板书推导有误致使最终答案不妥,自己意识到出了差错,学生也有所察觉,但他采用将错就错法,转问学生:“这样推导出的答案合理吗?错在哪里呢?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经这样一变,错误的板书成了给学生出的改错题,既化解了尴尬场面,又活跃了课堂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