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被纳入国家战略,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激情”改造着各行各业,同时也把教育逐步带向教学自组织、学习社交化、思维可视化的4.0时代,但对整个教育的实际影响,正如乔布斯所言,“小得令人吃惊”。为增进“互联网+”背景下教育技术的应用,现摘编微课、慕课与翻转课堂等基础素材,为教师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内容、工具与方法提供些许参考。
一、微课-慕课:“点”-“线”
微课虽非互联网+背景下出现的新概念,但在新业态下,它却与慕课、翻转课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事实上,慕课、翻转课堂虽不因微课而生,但微课却因慕课、翻转课堂而再放异彩。
讲到微课,实质上它是以短小精悍的微视频为主要载体,以相关的教学设计、课件、练习、学习指导等作支撑,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学活动,时长一般为5~10分钟。显然,微课只是教学组织中的一个环节,仅限于对某个知识点的设计,构不成一个完整的课堂,也不是课堂的浓缩。而慕课(MOOC)则是将大规模在线网络课程发布到网上,通过互联网平台提供给全世界学员学习,并最终进行网络评估或者同辈评价的教学模式。因而,慕课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具有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学习者可以通过慕课的学习、网络考试而获得学分。相对而言,微课着眼于微观,慕课则着眼于宏观。现从多个维度对二者进行比较如表2-1。
微课与慕课虽有多方面的差异,但两者呈现出互补的角色差异和相似的未来诉求,它们都是以视频质量为核心指标,以学生主动学习视频为前提,以素质教育为出发点与最终落脚点,并且它们都从一定角度上翻转了课堂,形成了教学新模式。因此可以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将微观的微课与宏观的慕课相融,通过“微课”的形式做慕课,从学习者的经验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实现课堂的“翻转”。
二、慕课-翻转课堂:“线”-“面”
慕课三大巨头Coursera创始人之一达芙妮·科勒(Daphne Koller)曾说过: “慕课意味着三点:第一,教育成为了人们基本的权利;第二,终身学习成为可能;第三,带开了创新之门。”诚然,这种将实体“课堂”转至虚拟“网络”的慕课,通过“人机对话”为学生提供了自由的交流平台,但是虚拟化的“言传”怎能代替主体教师在场的“身教”呢?于是,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这种以教学视频为学习资源,学生在课下完成对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新型教学模式出现了。相比于慕课,翻转课堂更有利于学生的协同学习与个性化的发展,这也使得教师的“因材施教”成为了可能。现将两者在相应维度上进行比较,具体如表2-2。
相比慕课,翻转课堂是将“线上”融合了微课的慕课与“线下”的课堂教学相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学的变革。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是一种混合学习,学生课下通过慕课资源学习教学内容,教师课上引导、答疑,将在线的慕课学习与课上面对面的学习有机整合,既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可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由此弥补在线学习的真实情感体验的欠缺,促进教与学的有机统一,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三、开展翻转教学的辅助工具
不论是微课、慕课还是翻转课堂,其共同点都是借助于教学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微课视频的制作不同于教学视频录制,需提前对教学的知识点进行分解,而传统的以章、节为单位的教学内容如何进行适度的整合,以适应新的教学需要呢?很显然,思维方式的转换十分重要,而印象笔记和思维导图恰好是两种不错的辅助工具。
(一)印象笔记
印象笔记(Evernote)是一款风靡全球的笔记应用,可以用它记录下一切形式的信息,包括文字、图片、网页、待办记事、语音及添加任何格式文档或附件,并且在转瞬之间同步到任何一台设备(如电脑、平板、手机、网页等)上。印象笔记通过创建笔记、截屏等功能让我们对知识的管理更为便捷。
1.笔记创建:点击常用工具栏上“新建笔记”就会出现空白的编辑窗口,然后在编辑窗口上输入笔记,添加笔记名称和标签,若有相应的网址链接,也可以把网址复制在“添加链接”栏。
2.笔记管理
(1)添加标签。为笔记添加标签,有利于内容的分门别类。添加标签有两种方法:一是创建新笔记时,在输入笔记名称的下方“点此添加标签”输入相应内容即可;二是已经创建好的笔记,只要在其上右击,选择“添加标签”即可。
(2)捕捉屏幕。关掉窗口后,Evernote 图标会在电脑右下方的任务栏上显示。当需要截屏记录时,只要打开要截屏的内容,右击任务栏中的 Evernote图标选择“开始捕捉屏幕”即可。
3.笔记同步
Evernote 还提供了与网络数据库同步的功能,以避免笔记的丢失。软件的常用工具栏上有个 “同步”按钮,当出现提示输入密码的窗口时,输入对应账户的密码即可。实现同步后,所有的笔记就会存到网络数据库中。若使用一台未安装Evernote 软件的计算机,则可通过访问网页查看网络数据库中的笔记。
(二)思维导图(XMind)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放射性思维的有效图形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在绘制思维导图之前,须先学会读懂思维导图。
1.读懂思维导图
识读思维导图时遵循从中心到右上角45°,顺时针方向,“先父后子”、“先一般后具体”的原则逐层深入。
(1)从中心了解思维导图的核心,即中心主题,以把握全局。由于大部分人阅读习惯是顺时针方向,因此思维导图读图时也遵循了这个规则。
(2)“先父后子”、“先一般后具体”:思维导图同一分支的每一层都有联系。读图时,应从主要分支到次要分支、从一般内容到具体内容逐层阅读,形成系统化的思维。
“思维导图”之所以能让大脑轻松记住信息,是由思维导图中的图像、颜色和分类这三个特性运作的结果。一张合格的思维导图,按照其所给出的顺序一般都可以看懂。
2.绘制思维导图
(1)绘制步骤
①画中心主题:最简单的就是写下主题文字后外面画一个圈,但实际并不提倡这样做。主题应位于中心或中心偏左,然后利用思维向四周发散。
②画主干:主干是从中心主题延伸出来的几条分支,是大的分类。绘制主干时,比照读图的顺序,从中心开始,在右上角45°处按顺时针方向绘制,所绘制主干的线条要粗。主干进行分类时,首先要明白“为何要画这张思维导图”,以待办事项为例,如果是一周则可按照时间进行分类。
③画支干:支干是从主干延伸出来的,是小的分类,其线条要细于主干。
④画插图:插图最好画在最需要记忆或者需要特别提醒的位置,起到方便记忆、利于提醒的目的。
(2)绘制规则
①文字规则:文字要精简,多用关键词,少用短语或句子,一律遵循从左到右的方式书写。
②线条规则:思维导图的线条要彼此相连并保持洁净,尽可能使用曲线;线条长度与线上的关键词等长;不同分支间可以用虚线建立关系。
③颜色规则:每个主干线条和其之后的支干与文字都要使用同一种颜色进行绘制,以降低认知负荷。
④图像、图标使用规则:尽量使用中心图像,图像要与表达内容一致,但不宜过多;子节点中使用的图像不宜大于父节点以及中心节点,力戒喧宾夺主。
(3)注意事项
不论是绘制主干还是支干,一忌照搬目录,需将内容进行整理扩展;二忌内容过多。一般每个分支5~7个,通常不超过9个;三忌连线错综复杂,线条彼此间的联系应层级分明,布局力求美观,便于辨清彼此间的关系;四忌缺乏内在逻辑,应明确界定主干与不同层级支干之间的内在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