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新教师引导  教师导向
高职院校年轻教师自我导向发展的金字塔能力结构探析
来源:温职院质量考评处 日期:2020-09-23 字体:

一、高职院校教师自我导向式发展

   “自我导向”一词源于自我导向性学习。自我导向性学习是近年来世界教育领域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学习理念、学习形式和学习方法,且在成人学习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美国著名成人教育家诺尔斯(Knowles)将其定义为:“一种借助或无需借助他人帮助的、由个体自己引发的以评价自己学习需要、形成自己的学习目标、寻求学习的人力和物质资源、选择适当的学习策略和评鉴学习结果的过程。”该定义澄清了“自我导向”的三层含义:第一,自我导向并非是纯粹的自我独立或自我隔绝,完全不需要倚赖外在资源,也非任其随意性发展,相反,自我导向必须借助社会情境中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源来促进自我的良性成长;第二,自我导向是一个过程,在前期已完成的基础上,自我导向更新并延伸了发展的阶段,从发展目标的选择到评估发展的进程都是依照个人内在标准进行衡量而非参照外在要求,是一个自主选择的过程;第三,自我导向是一种人格特质,是主体具有主动性、责任感和意志力的外在表现,体现为主体在内在动机的驱动下实现目标需要的行动。

高职教师自我导向发展模式,即借鉴自我导向式学习的特点,并把这些特点迁移到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新型教师成长模式。在剖析自我的基础上,该模式由“确立发展性目标—开展研究性学习—设计导向性策略—进行探索性实践—实行反思性评价”五个环节的行动过程序列组成,与传统教师发展路径不同,这个模式体现出较强的自主性、发展性、内省性等特点。

二、自我导向发展模式的金字塔能力需求结构

    在自我导向发展模式中,年轻教师个人的能力素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发展的速度和进程,要实现教师良好地自我导向式发展,需要其具备一定的能力结构,并且这些能力逐级递进,构成金字塔状的能力需求模型,教师所具备的能力层级越高,自我导向发展的成效就越好(见图1-1。    

                            

(一)塔基:职业道德、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心理调节能力

在金字塔能力结构需求模型中,塔基主要指作为高职院校年轻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这些能力反映了从学生转型为教师后,年轻教师能否胜任本职工作,承担日常基本工作量的现状。

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年轻教师具备更强烈的教学热情,对自己的教学事业怀有美好憧憬。但对作为教师应该以什么样的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去教书育人缺乏切身思考。特别是由于很多高职教师都不是师范院校出身,如何符合道德理性要求、符合教师人格形象是教师入职后才逐渐体会明了的,因此,加强年轻教师的职业道德培养,增强他们对教师职业的道德情感,形成对学生、社会的高度责任心,树立尽心尽力、乐于奉献、诲人不倦、为人师表的教师形象是教师实现自我导向发展的基本前提。

教学能力:高职教师所需具备的教学能力除了教师应掌握的教学基本操作能力,即课堂教学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学设计评价能力外,还需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任务或目标为驱动带动课堂教学,探索适合高职教育的新型课堂教学形式。

科研能力:高等学校的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他们不仅承担着传授和普及知识的任务,也需积极参与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开发活动雅斯贝尔斯说过,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优良的教师,只有自己从事研究的人才有东西教别人,而一般的教书匠只能传授僵硬的东西。一方面,教师进行教育科研能提高自己科学研究的水平,从而有机会参与本专业领域内的高水平研讨,开阔学术眼界,以此充实教学内容,指导学生掌握最前沿、最实用的方法技能;另一方面,也为教师参与更高层次地社会服务奠定学术基础。

实践能力:高职教师有不同于其他高等院校教师的要求——成为“双师型”教师,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教学能力;又能够指导学生生产实践,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年轻教师可以通过一段时间的学校教学实践逐步丰富并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而实际动手能力往往不能单纯在校园中领悟,需要教师走出学校,走进企业。因此,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中,或是要求具有专业技能证书,拥有有关部门的权威认定;或是需在基层、生产一线具有挂职锻炼的经历。在真实情境下,教师才能将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并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毕业后能在第一时间适应工作需要。

心理调节能力: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年轻教师成长成才的必备素质。第一,年轻教师刚刚经历了角色的变化,从学生变身为教师,对即将面对的新任务新工作在充满期待的同时又不免惶恐,担心无法胜任。第二,年轻教师工作经验不足,社会阅历尚浅,对在教学、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突发事件缺乏掌控。第三,如今进入高职院校的年轻教师均已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在理论基础、科研能力上往往训练扎实,希望在进入工作后能够迅速上手,有所表现。而学校的竞争机制往往还很难凸显年轻教师的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其积极性。为此,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有助于年轻教师应对工作情境中出现的一系列情况,及时有效地调节情绪和状态。

(二)塔身:继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社会服务能力

年轻教师不能只满足于掌握基本教育教学能力,自我导向要求具备持久性的工作动力和发展潜力,因此教师需要在职业生涯中不断提升自我,查漏补缺,精益求精,形成源源不竭的内在发展助推力。

继续学习能力: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教师能在日常工作中经常性地开展自我学习,延伸知识、技能领域,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在自我导向发展中,尤为强调教师应具有高水平的继续学习能力。这种持续性的学习可以采用工作之余自学的方式,对自我感觉有利于专业发展的领域能借助一切学习资源在一定时间内掌握,也可以采用阶段性的进修、访学、继续深造等形式脱产完成。

创新能力:年轻教师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三个阶段,即适应、熟练与变革。适应是指年轻新教师能认真对待教育过程;熟练是指教师已有一定经验,能够灵活应对教育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变革即要求教师具有创新教育的水平与能力。创新是对年轻教师提出的较高要求,也是教师实施自我导向发展的必然过程。传统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束缚了教师创造性能力的发展,学校、教师个人往往会为教师制定一种默认的统一发展路径,教师只能按部就班、服从大局。而在自我导向发展过程中,提倡教师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需要的发展之路。创新不是一味弃旧图新,为了变革而变革,而是教师自身意识到有改变的需要,从而为自己提出新的目标或尝试以更优秀的方式实现原有目标。创新也需要教师在巩固现有教育能力基础上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和能力水平,最终将创造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社会服务能力:高职院校办学的一大目标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教师在该目标实现的过程中承担着重要职能,通过打造教育—科研—生产联合体,将教师资源转化为社会化的生产力并予以共享。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的渠道多元:与企业联合办学,建立对口培养模式直接向企业输送学生;开展培训、咨询、顾问服务,向社会和企业提供最新科学技术,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通过横向课题、发明专利、技术推广等产学研合作形式,将学校内的科研能力与科技成果推向市场。高职教师参与社会服务加强了校企联系,有助于学校了解社会需要,积累教师自我导向发展的学习资源和人脉资源,为更高阶段的发展创造条件。

(三)塔颈:自主决策能力、反思能力

塔颈是体现教师实施自我导向发展水平的关键阶段,要想在自我导向发展中遵循自我意愿、走有利于自身特质的发展路径,而不因循传统模式、违背内心期望,教师还需具有更高层次的能力与之匹配。

自主决策能力:年轻教师在自我导向发展的较高阶段应该体现其独特性,即不是其他任何教授相同专业的教师可替代,应具有专门的特长和优势。这种素质是在自我导向、选择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形成的。要达到这种效果,必须要求教师对自我发展进程有清晰的自主意识,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对自己过去发展过程的意识,对自己现在专业发展状态和水平的意识,对自己未来发展规划的意识,从而能将过去的发展过程、目前的发展状态和以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结合起来,使得已有的发展水平影响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程度,未来发展目标支配今日的行为。在对自我发展建立明确认知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敢于决策、善于决策。自我导向发展赋予教师较大的自主发展权,教师不再甘当学校规定的机械执行者,在有条件决定发展路径时,教师需要敢于突破固有不适宜的套路,坚持自己的发展主见,寻找确实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有效方式。

反思能力:反思即反躬自省,是指将自我作为意识对象,经常性地对内开展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等活动,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反思需要年轻教师善于发掘问题,追问在实践中遇到困境的原因,提出假设方案并通过行动研究验证方案的有效性,最终解决问题。反思的来源除了教师在实际教育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外,人际交往与对话也是促成教师重新审视自我的重要渠道。同事或领导间的专业对话、非专业对话均有可能成为教师自我反思的触点。

(四)塔尖:教育境界

年轻教师具备前述的能力要求,已经能够成为通过自我导向发展成长起来的"教育能手”,但此阶段还不是自我导向发展的最终目标。“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自我导向发展所培养的教师应该是拥有扎实教育技能又具备深厚教育素养,能够身正示范、对学生成长有深远影响的“大师”。高职院校年轻教师在选择将教师作为自己职业时可能有多种考虑:稳定、薪资待遇尚可、时间相对自由、社会地位较高等。而年轻教师若想突破以往专业发展模式,试图在自我导向发展中有所成就,必然需要超越以上功利的原因,而具有一定的教育境界:把教师职业当作自己的终生事业发展,把自我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实现与教师专业发展融为一体,从生命而不是职业的角度去理解自己的教育活动。这样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无怨无悔、创新创业,真正赢得学生的喜爱和尊敬,而教师也能从充实的教育经验中获得高峰体验,不断激发自我导向的积极性与实效性。

三、自我导向发展所需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学校层面

   虽然自我导向式发展的主体在于教师个人,但并不意味着学校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完全放权、不闻不问。相反,高职院校需要突破传统思路,创设多种条件为年轻教师的成长提供有效途径。一是建立健全新型教师管理体制。随着教师专业化路径发生变化,以往适用的教师聘任、晋级、福利等人事、教学管理制度都需更新和调整,从而更大限度地为教师自我导向发展服务。二是创设机遇促进教师发展。在传统教师培训、成长的过程中,入职培训、导师制、技能竞赛等是学校经常采用的形式。在自我导向发展中,学校并不需要完全扬弃以前的做法,而需要更多结合教师个人意愿和思路,赋予教师最大的自由度和选择权,真正使外在学习与教师的成长体验相关联。三是搭建培养教师实践技能的实战平台,通过“学校—企业—基地”模式的三方联合互动,形成对教师实践能力的锻造。学校负责教师职业教育理念和职教能力的培养;由企业高级技工、企业家等富有经验的专家任指导教师,在全真场景下,通过问题解决、实景演练等形式,考察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和对实训活动的组织能力;教师应将学术科研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二)教师个人层面

    教师个人在自我导向发展中既是舵手,又当水手,兼有过人的胆识、高屋建瓴的决策能力、扎实的实践能力于一体。因而教师需要不断地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积极利用已有因素,大胆发掘潜在因素,多方位地完善自己:一要开展行动研究。经常性地思考和挖掘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在实践中通过行动与研究结合的方式,提高教育实践的水平与质量。二要加强教育科研。虽然在高职院校中教学是主体任务,但科研仍然是高职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师可以通过研究促进教学、社会服务,克服职业倦怠,发现自身价值,进一步成长发展。三要密切校企合作。高职教师在完成学校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也要多走进企业,通过挂职锻炼、企业考察、跟班学习等形式了解生产一线实际操作过程,提高自身实践能力。

(三)朋辈群体层面

    朋辈群体主要是指年轻教师的直属领导、同事、家人朋友。在学校内,领导和同事对实行自我导向发展道路的年轻教师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帮助,通过举办教师沙龙、形成教师实践共同体等形式加强沟通与合作,分享在日常工作中的心得体会。此外,年轻教师的家属朋友也需在生活中懂得倾听和陪伴,特别是教师在自我导向发展中遇到瓶颈、产生犹豫时,更应予以积极的鼓励和关心。